随着古代“农作舞”的流传演变到了宋代便出现了极有特色的“村田
随着古代“农作舞”的流传演变,到了宋代,便出现了极有特色的“村田乐”歌舞游艺。当时,舞“村田乐”者要穿戴蓑衣草笠,完全一派农夫打扮,并专门在元宵节民间舞队的行列中表演。宋代范成大《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有诗曰:“轻薄行歌过,颤狂社舞呈。村田蓑笠野(原注:“村田乐”),街市管弦清。”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也有关于元宵舞队中村田乐表演的文字。明代朱有土敦更作有名为《黄钟醉花荫》的套数:“贺贺贺,一齐的舞起村田乐。”
真正由村田乐发展为扭秧歌游艺,还是到了清代。清人吴锡麟在《新年杂咏抄》中说:“秧歌,南宋灯宵(即正月十五元宵节)之村田乐也。所扮有耍和尚、耍公子、打花鼓、拉花姊、田公、渔妇、装态货郎,杂沓灯街,以博观者之笑。”清代以来,各种风格的秧歌在我国南北方均流行。据吴震方《岭南杂记》记载:“潮州灯节有鱼龙之戏,又每夕各坊市扮唱秧歌,与京师(指北京)无异。”另外,秧歌也是当地人插秧时的游艺娱乐活动。《广东新语》卷十二说:“农者每村时,妇子以数十计,往田插秧,一老挝大鼓。鼓声一通,群歌竞作,弥日不绝,是曰秧歌。”而在北方,民间扭秧歌活动较为多样化。其中以山东胶州秧歌、东北秧歌、陕北秧歌、河北秧歌和鼓子秧歌最为著名。北方秧歌分踩高跷而扭的高跷秧歌和平地扭舞的地秧歌两种,出场人物和表演套数基本相同。一般由扭秧歌者扮成各种角色,手持扇子、手帕、彩绸、鼓、棒等道具,或踩着高跷而舞,极富生活气息。王锡龄《陕南巡视日录》说:“田间农民有系彩于首,扮戏装者歌唱舞蹈。金鼓喧闹,盖为秧歌助兴。”晚清《北京风俗杂咏·秧歌》录有这样的诗作:
春在京华闹处多,放灯时节踏秧歌。
灯满鳌山月满街,花锣花鼓打如雷。
分明唱出田家乐,半是豳风诗句来。
可见,秧歌多在农闲时和新年(即春节)期间扭舞,颇受人们的喜爱。
山东胶州秧歌游艺有许多叫法,如“跑秧歌”、“扭断腰”、“三道弯”等,流行于山东胶州湾一带,出现于清代乾隆年间。传说当时遇到天灾,胶州有马、赵两家去东北逃荒,逃荒路上,他们先是沿路乞讨,后来改为卖唱(边唱边舞)。而胶州秧歌就是在他们逃荒路上开始的。约经过近百年的代代相传,到了清代同治年间基本形成了其特有的表演风格。
胶州秧歌游艺形成后的角色还带有当年马、赵两家十口人的特点,每种角色皆有两人。胶州秧歌扭起来时,小女曼(由当年逃荒路上的“孙女”演变而成)脚步落地轻快,动作灵巧活泼扇女(由当年逃荒路上的“儿媳”演变而成)通过扭动手腕上下翻扇子,表现其性格温柔,动作婀娜多姿翠花(由当年逃荒路上背翠花包的“老婆”演变而成)扭动时,泼辣粗犷,显得开朗大方捧槌(由当年逃荒路上的“儿子”演变而成)由于手持一对木棒相击而舞得名鼓子(由当年逃荒路上的“老头”演变而成)因当年曾背花鼓舞蹈而得名。棒槌和鼓子要有武功戏动作,如“乌龙绞柱”、“扫堂腿”、“抱地溜”、“虎跳”等。
东北秧歌游艺的主要特色是一扭、二走、三唱、四扮相、五杂耍。扭,扭秧歌者踩着锣鼓点,左手舞绸,右手舞扇,扭起来或轻盈或泼辣,很有味道。走,俗称“走场子”,常见的有走“剪子股”、“编蒜辫”等唱,在一阵唢呐锣鼓声后,由扭秧歌者演唱当地的民歌俚曲扮相,扭秧歌者装扮成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如孙悟空、猪八戒、唐僧等杂耍,秧歌队里常穿插跑旱船、跑驴等。东北秧歌多为高跷秧歌,高跷腿子有高达七八尺的,边踩高跷边扭秧歌,气势非凡,极受人们的喜爱。
- 西装应该如何清洗[图]
- 子贡曰“越之功不过鲁吴之强不过齐而王置齐而伐越则齐已平鲁矣王[图]
- 执持承担的意思咎过失罪过这里指责任匪彼行迈行走“行”“迈”为[图]
- 万入去籥万是文、武二舞的总名籥文舞舞以武舞为重文舞为轻万入去[图]
- 刘邦还借此机会列举项羽逼迫义帝的种种罪行号令天下有识之士群起[图]
- 湖广又有承天府景陵县一个人家有姑嫂两人姑未嫁出嫂也未成房尚多[图]
- 上六伟大的天子有命令大到开创国家小到创立家业都不可以重用无才[图]
- 夕阳从楼台上落下云朵从山川之中涌出玉树之长廊半阴金陵之倒景犹[图]
- 于是阿难起整衣服正身西面恭敬合掌五体投地礼无量寿佛白言世尊![图]
- 我们于生活当中有许多潜在而未发的过去所造的恶业一遇因缘就会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