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还借此机会,列举项羽逼迫义帝的种种罪行,号令天下有识之士群起讨伐项羽。他联合诸侯各王组成反楚联军进抵彭城城下。不久彭城就成了刘邦的囊中之物,这为他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刘邦不愧为一代优秀政治家,他不仅擅用人才,而且还善于为自己的政治野心造势。这使得天下英才皆被他笼络怀中。“顺德者昌,逆德者亡”,有了这身合法的外衣,有了天下人的大力支持,刘邦的机会便来了,在战局中迅速由被动变为主动,最终打败了项羽,建立了大汉王朝。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闻者,不足以动众。就也贤体3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4。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5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6,弗食,不知其旨7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8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9。”其此之谓乎。
所闻:小有声名。也 就:接近。3 体:体察。4 化民:指转移人心风俗。化,教化,教育。5 君:这里的意思是统治。6 肴:带骨头的肉。7 旨:甘美的味道。8 强:勉励。9 学学半:意思是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
启发合乎法则的思考,广为征求善良的人,这样做只能使自己小有名声,却不足以感动大众。如果亲近贤者,体察疏远者,就能够感动大众,但却不足以教化大众,改变民心。君子如果想要教化大众、转变民心,形成良好的风俗,就必须从教育着手。
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放在首位。《尚书·兑命》中说:“要自始至终想着学习。”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虽然有好的菜肴,但不吃,就不会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好在何处。所以只有通过学习,然后才能了解自己的不足;只有通过教别人,才能知道自己有哪些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才能反过来要求自己加强学习;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说:“教别人,一半也是增长自己的知识。”这句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古之教者,家有塾者,党有庠也,术有序3,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4,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5。”其此之谓乎。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6,示敬道也。《宵雅》肄三7,官其始也。入学,鼓箧8,孙9其业也。夏、楚者0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所家:这里指“闾”,二十五户人共住一巷称为闾。塾:闾中的学校。也 党:五百家为党。庠:党的学校。3 术:同“遂”,一万二千五百家为遂。序:设在遂中的学校。4 离经:断句读。辨志:辨别书中的主要意义。5 蛾子:小蚂蚁。术:学习。6 皮弁:礼服。菜:用作祭品的芹藻之类。7 宵雅;即《诗经》中的《小雅》。肄:练习。三:《小雅》中的《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首诗。这三首诗都是关于国君宴乐,慰劳其臣及臣下侍奉国君之事。8 鼓箧:击鼓召集学生,打开书箧取书。9 孙:同“逊”,恭顺。者0 夏、楚:体罚学生用的木条。
古时教学,二十五家则有塾,一党则有庠,一遂则有序,一国则有大学。每年都有新生入学,每隔一年考核其学习情况。入学第一年结束时,考查其读经断句的能力,辨别他的学习志趣,第三年考查他是否专心于学业,是否乐于和同学相处,第五年考查他是否广博学习、敬爱师长,第七年考查他对学术的见解,能否选择有益的人做朋友。如果能做到这些,就叫作“小成”。第九年考查他能否知识畅达,触类旁通,遇事有主见不为外物所左右而又不违反师教,这就叫作“大成”。学业大成然后才能教化民众,改变风俗,使近处的人心悦诚服,使远处的人都来归附,这就是大学教育的宗旨。古书《记》上说:“蚂蚁之子时时衔土(也能造成土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